欢迎来到中国瓷土官网!
服务热线:400-0235-966
历史传统文化,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,瓷土原料和釉色
- 分类:新闻动态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1-01-18 20:49
- 访问量:
彩与塑的承接关系无论是自然形的模造,还是人为非自然形的创作,都是物质形态的制造过程,彩与塑的关系必然以物质人为形成过程为基础,来诠释这种关系的意义。作为陶瓷彩绘雕塑的造型,其制作的过程大致分为成型的过程、加彩的过程两类。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的唯一线路是: 设计造型,做泥塑粗坯大形,深入刻画形体,达到造型目的,完成泥塑定稿,接着翻模、复制、制坯成型、上釉烧制,白胎成品出窑,再行加彩。一般加彩过程是先描绘主体部位,再结果(景德镇瓷画俗语),就是指彩绘收尾,放入烤花炉烤烧成品出炉,方为完成了彩瓷雕塑各个环节,方为完成了一件彩瓷雕塑制品。
景德镇瓷画
这一流程体现了景德镇彩瓷雕塑分工合作的工艺技术特性,以及其具有程式化的制作规律。彩瓷雕塑彩与塑的关系,充分体现着工艺程序的唯一性和绝技性。这种前后的承接关系还体现在工艺过程每个环节单元的重要性上,每个环节的过程都是有其科学性、严谨性、规律性以及天人合一的偶发性。如姚永康的《自喻》,每个环节工艺的能力,都是物质成型的重要元素。制作过程中,各成型元素之间的关联性、协调性,均需要手工智慧的注入方可达到预设的效果。要处理好物质产生过程的复杂关系,调整好各过程中的造型信息,使彩与塑达到相得益彰的审美效果。人的智慧更是重要,这种智慧反映在彩与塑的过程中,融会了人的行为下,材质、造型、表现的高度结合和造型的完美呈现。
景德镇陶瓷工艺
综上所述,彩与塑的关系是彩瓷雕塑形成的有机体,是事物呈现的内在完美联系,是手工智慧与分工合作形式的高度结合。彩与塑关系处理结果直接反映出手工艺能力的高低,以及审美修养的异同。其关系的深度与广度,让千百年来手工艺人不断揣摩,由此及彼,代代相传,才使彩瓷雕塑艺术大放异彩,使陶瓷彩绘雕塑得以传承。无论是哪种关系,彩与塑的结合都是为了突显造型,这种彩是借助颜色的渲染、图案线条的装饰、纹样符号的暗示烘衬主体,它不同于器皿上的彩绘,除了在器皿上进行装饰,还可以直接在器皿。上作画,把书法和绘画结合,可以通过画面的内容表达一个主题、一个情节、一个故事等,器皿则是画面的载体。
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,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产生、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因素。无论是一个造型、一个纹样、一种材料还是一项工艺,都能揭示或暗示那个时代的生活、喜好、科技、文明、审美、政治等方面的状况。因此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产生发展不能单纯从个体、自身去理解,要从内在和外在去寻找影响其发展的因素。景德镇陶瓷雕塑自五代两宋开始崭露头角,到元代一枝独秀,再到明清彩瓷华丽璀璨,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地建立了自身不可动摇的地位,而它的发展是综合工艺、政治制策、精神信仰、市场审美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。本章将着重论述这些促使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发展的内外因素。
彩瓷雕塑
内在因素包括胎料、釉料、色料及烧成技术等,外在因素则包含制约或促进其发展的工匠。政策、管理、经费及市场等,两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“中国生产 瓷器的时间如此之长,一方面是生活实际所需,另一方面,中国人自古至今,喜爱玩赏器物,崇尚陶冶性情,这也刺激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发展。”川可见,影响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。以下,我们]就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论述。“原料和烧成是陶瓷器形成的二二要素。我国陶瓷发展的过程,就是对原料加工与不断寻找新的原料的过程,也是随制陶原料的提高而不断改进陶窑结构,提高烧造温度的过程。”日景德镇能在元明清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,且迎来一个全新的彩瓷时代,是和它自身的基础条件分不开的。
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原料、资源的储备为其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。景德镇地区四面环山,昌江从中穿过,森林的覆盖面较广,伐木后也可以通过船只运输,为烧窑提供了足够的燃料。景德镇附近的浮梁县主产高岭石,在南港、柳家湾和高岭村均产这种矿石,储备量巨大;在今三宝蓬、东流、凤凰嘴、寿溪坞等地方均产瓷石。可以说景德镇无论是燃料还是原料都十分充足,这对景德镇后来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物质基础。在陶瓷雕塑上进行加彩,主要是由白胎、彩绘颜料、烧成技术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。
景德镇烧窑
瓷土原料和釉料的改进中国白瓷烧制的时间非常早,在湖南、安徽等地的东汉墓葬中就出现过白瓷。“中国在公 元3世纪前已经开始烧制白瓷,为后来的瓷业新发展奠定了基础。”"当时人们对白瓷中百度的认识不一““其中景德镇及 福建德化、永春、大田、建阳等窑所出影青瓷胎白度和透明度极高,基本已接近现代瓷质的水平。”日宋代景德镇陶瓷瓷胎的白度已经达到了60度,瓷胎的白度接近现代景德镇陶瓷的白度,但是透光度稍弱。景德镇烧制白瓷的记录出现于宋代,白瓷的出现为在陶瓷上彩绘提供了可能。
尽管在宋代烧出了白瓷,但是宋代的陶瓷器皿或者雕塑体量相对较小,主要原因是元代之前制作陶瓷雕塑或者器皿多使用瓷石一元配方,它的特点是可塑性不够,坯体不能制作得太大或者太高,也不耐高温烧制,一般的烧成温度在1200 ~ 12509C之间,烧成后容易变形或者断裂,而铁锈花和青花等釉下彩绘的发色烧成温度要在12809C以上,温度太低不利于呈色。
瓷土原料
元代的瓷胎采用的是二元配方,即将瓷石和高岭土混合加工,高岭士中所含的三氧化二铝耐火,这种配方提高了瓷器的耐高温程度,同时也降低了瓷胎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,烧成后的器物较规整。因此元代产生了体量相对较大的陶瓷器皿和瓷雕,胎骨厚重,形体硕大,造型饱满,正好迎合了元朝统治者粗犷、豪爽的民族个性,因而颇受元代统治者喜爱。景德镇自元代采用“二元配方”以来,一直沿用至今。这是在原料工艺上的一个大突破,它的采用提高了胎体的耐高温性能,使烧制大型尺寸的雕塑造型成为可能,元代出现了宋代所没有的璎珞繁饰、精致华丽的大尺寸观音塑像。
无论是釉上还是釉下对于呈色和彩绘的底釉料要求很高,景德镇在元代使用槎灰与石灰石配置,釉灰作为熔剂放入其中,这样烧成的颜色偏青色,不利于釉下彩绘的呈色。但在明代采用的釉料配方是釉果与釉灰,并将釉果的量加大,这便会导致烧成后釉面丰厚、透明度强,光亮度和色泽都比以前的配方要通透很多,这种釉料能很好地展现青花的色泽,也能很好地作为其他釉上彩绘的底子。
元代的瓷胎
瓷土原料的改进,提高了胎:土的可塑性,增强了胎体的耐火度;釉料组成成分的改进,提高了釉层的白度和透明度,这两个因素是景德镇陶瓷品质发生较大改变的基础。特别是对于陶瓷雕塑来说,胎土可塑性的增强对雕塑形体的塑造非常有利,且可以制作较大尺寸的作品,减少坍塌的危险;增强胎体的耐火度可以减少烧成过程中坯胎出现开裂的现象,特别是雕塑的造型厚薄不均、形体凹凸起伏、动态丰富,不像器皿造型那样规整均匀。因此,陶瓷雕塑对成型工艺材料的要求更高。
参考资料《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研究》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